昨日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昆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正晓,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志伟、常敏、马凤伦、毕惠芝、何健升,党组成员苏宇,秘书长李庆平参加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戚永宏主持。五华区、盘龙区等6个区的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列席会议。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打好“十四五”开局之年主动仗的关键所在,是助力COP15成功举办的现实举措,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昆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内在要求,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专题询问会上,14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市政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进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和此前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时发现的存在问题,就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询问。副市长刘永禄及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等12家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市人大城环委将针对专题询问的情况,及时梳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会后形成正式的“审议意见”交市政府研究办理,并适时进行跟踪监督。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审议意见的办理和落实,结果将以书面形式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相关
恢复滇池关键土著物种 重建土著水生生物群落
“公众一直关心环境质量,昆明市公开了哪些信息?在应对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建立了哪些机制?如何落实?”
“昆明市以‘绿色发展’‘节约优先’为工作方针。下一步,要采取哪些措施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国家生态创建指标要求?”
“一直以来,我市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与国家生态创建要求的指标有差距。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市人大常委会就昆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进展情况专题询问一开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结合工作实际,简洁明了、直击问题核心发问。
制定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
针对如何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市滇池管理局和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作出答复。目前,昆明市已将保护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列入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计划,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生态通道修复等措施,制定相应的滇池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地方标准,加强物种栖息地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滇池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违法行为,提高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参与意识。针对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关部门已加强对入侵水生生物的管控。对入侵范围较大,可能对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实质性危害和影响的外来入侵物种,制定完备的防治计划和方案,将通过打捞、人工捡拾等措施,统一收集和清除入侵水生生物。滇池管理部门每年均安排专项资金对造成明显影响的水葫芦、大薸等水生植物进行打捞。加强宣传和监管,规范放生行为,防止放生引入入侵水生动物。
探索高原湖泊生态修复新模式
目前,农业部门已加强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育工作,开展以“花-鱼-蚌”为代表的滇池水生态系统重建。“我们把保护和恢复滇池关键土著物种作为生态系统重建的突破重点,通过在滇池回植高原湖泊特色植物——海菜花、回放滇池金线鲃和背角无齿蚌,重建土著水生生物群落,使湖泊生态系统形成以海菜花、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土著水生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毕强介绍。此外,开展昆明市水生生物的连续跟踪调查,对全市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进行初步的水生态系统本底调查。根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生物的受威胁程度、国家及云南省保护物种、区域特有种等,明确重点调查物种,调查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受威胁及保护状况,分析其种群变化及受威胁因素。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估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昆明市江河开展人工鱼巢工作,修复水生生态环境,恢复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动植物净化功能。同时,重建生态循环,探索昆明市高原湖泊生态修复新模式,通过回植高原湖泊特色水生植物,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回放流域特有鱼类,辅助配以土著底栖生物,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体系。
推进昆明“无废城市”建设
今后,全市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生态用地保护,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对水土流失区、滇池流域“五采区”、矿山治理恢复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治理。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增加污水处理规模。同步实施新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开展老旧排水管网、节点和泵站的更新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推进昆明“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力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设施,对照目标补齐短板。
通过此次专题询问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话、互动交流,将督促市政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职尽责,更好地依法行政,切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更好地推进市政府的工作,促进和推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有序开展,如期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