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精神”集中采访报道活动。活动围绕“滇池保护治理”主题展开,市滇池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滇池保护治理、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阳宗海保护治理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
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改变环湖发展格局,持续抓好滇池保护治理,坚持依法治湖,让“高原明珠”早日重放光彩。
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李应书介绍,今年以来,市委先后召开滇池保护治理指挥部第一季度工作例会暨第一次河(湖)长会议、昆明市主城区雨污分流及溢流污染防控工作会议;市政府按月召开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例会,专题研究部署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此外,昆明制定下发《滇池保护治理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实施方案》,深入推行滇池流域河(湖)长制,编制35条入滇河道2021年保护治理工作方案,落实常态化巡河督查制度,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
昆明全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相关规划编制及执法监管,协调推进《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修订及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推进滇池保护治理重点项目实施、雨季溢流防控及污染负荷削减,1—7月,共出动执法人员2980人次,巡查入湖河道(支沟)276条次,查处举报126件,查处案件138件,立案66件,处罚金额107万元;对滇池一级保护区湖滨带、湿地进行执法监管260次,依法责令拆除构(建)筑物2476.24平方米。
今年,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将实施污水收集处理、河道综合治理、面源污染整治、内源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管理研究六大类103个项目,截至7月底,已完工(包括完成阶段性任务)34个,正在建设40个,开展前期工作29个,完工率33.01%,开工率71.84%。
在雨季溢流防控工作及污染负荷削减中,滇池流域各区、各责任单位签订《2021年度昆明主城区城市管网排查、雨污分流暨溢流污染防控工作责任状》,于雨季前组织滇池流域各区开展了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清淤、清理,以及重点调蓄池溢流口监控设施安装工作,编制了74个溢流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此外,已完成第三、第九、白鱼口、白鱼河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新增提标处理能力17.5万立方米/日,日提标规模累计达到123.5万立方米;第十三水质净化厂扩建工程正在开展施工招标;第十四水质净化厂建设工程完成整体形象进度85%。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昆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1—6月,滇池全湖水质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62.2,为中度富营养。其中,外海水质为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62.4,为中度富营养;草海水质为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0.3,为中度富营养。与去年同期相比,滇池水质有所好转。河道水质方面,1—6月,35条入湖河道中,2条河道断流,23条河道水质Ⅰ~Ⅲ类,占69.7%,河道水质无劣Ⅴ类。
在滇池流域建设
全省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桂圆介绍,近年来,昆明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思路,强化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大力推广喷滴灌、基质栽培、水肥一体等绿色种植方式,提升改造花卉绿色种植面积7000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000亩,流域内蔬菜节水灌溉面积覆盖率达80%以上。同时,昆明推动资源循环使用,在滇池流域及补水区实施10个农灌用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项目,覆盖耕地面积4万余亩;加强农田废弃物处置,每年约30万吨蔬菜废弃物基本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滇池流域划定禁养区面积2457.25平方千米。
“十四五”期间,昆明将实施滇池流域蔬菜花卉种植高标准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提升改造五年行动,通过调整滇池流域种植业生产方式和品种结构,扩大绿色种植、有机种植、无土栽培面积,全面提升蔬菜花卉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底,滇池流域蔬菜花卉种植全部实现高标准设施化,并在有机化、数字化水平上有较大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滇池流域建成全省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当前,昆明正紧锣密鼓推进滇池流域农业“三化”提升改造前期各项工作:利用最新卫星遥感影像,通过内业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全面摸清滇池流域农业种植结构现状,掌握滇池流域耕地和农业种植大棚面积、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农业配套设施面积等情况,核准底数、固定图斑,为滇池流域农业“三化”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制定出台《2021年滇池流域环湖路临湖一侧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年内实施完成滇池环湖临湖一侧种植结构调整,有序退出目前正在种植的蔬菜花卉等大水大肥作物,推进滇池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流域内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高质量打造滇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夯实基础;加强与专业研究团队对接合作,对滇池流域系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应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讨,科学编制滇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为下步工作提升科研支撑。滇池流域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将研究制定滇池流域蔬菜和花卉产业设施化提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滇池流域蔬菜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阳宗海湖体水质
持续61个月稳定保持Ⅲ类
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高度重视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目前,阳宗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逐步凸显,湖体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磊介绍,目前,阳宗海湖体水质已从2008年的劣Ⅴ类水恢复到Ⅲ类水。自2016年6月至今,湖体水质持续61个月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去年1月、3月、4月、6月、8月、10月、12月,阳宗海湖体水质达到Ⅱ类,今年1至6月湖体平均水质达到Ⅱ类。2016年,阳宗海纳入国家良好湖泊支持范畴。此外,阳宗海3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达到Ⅲ类。阳宗海砷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湖体水质主要污染指标砷浓度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要求。
“十三五”以来,通过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截污治污及入湖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的实施,阳宗海入湖污染物削减量CODcr达465吨、TN达128吨、TP达18吨、NH3-N达22吨,完成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同时,全面规范流域内养殖业管理,阳宗海一级保护区取缔养殖,二级保护区域内4家规模养殖场已全部责令关停、搬迁。推广农业节能减排、生态循环农业、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建成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阳宗海上游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完成23788亩土地流转,有效削减化肥施用量。此外,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作,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截至目前,阳宗海流域恢复湖滨滩地1290亩,新增湖滨区生态缓冲区8000亩,在南岸建成湿地1603亩,逐步恢复湖滨湿地生态系统。
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率先建立基层党建与河长制“双推进”工作机制,以阳宗大河、七星河、摆依河为示范带,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阳宗海保护治理中的战斗堡垒及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河湖保护管理,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河长制,把阳宗海沿湖11家企业负责人聘任为企业河长,签订目标责任书,设置企业河长界碑,定期开展巡河,强化检查考核,提升治水实效,形成了全域治理、全民参与的保护治理工作格局。记者孙潇报道
亮点工程
斗南湿地公园 水清景美柳堤绿
夏日的昆明阳光灿烂,绿树成荫。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带着孩子、老人举家出行,走进滇池沿岸的湿地公园,晒太阳、看风景、放风筝,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而位于呈贡区斗南社区环湖东路面湖一侧的斗南湿地公园,就是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湿地公园之一。
斗南湿地公园北部与官渡王官湿地相连,一期项目于2015年12月31日完工,2016年1月1日对外开放,已建成项目占地约650亩,其中绿化面积298.8亩、水域面积约297.64亩;二期项目于2020年6月启动建设,主要是对一期湿地水系及植物配置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新建湿地423.32亩,目前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植物管护等收尾工作。
“为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系统,斗南湿地公园保留了园内未开发的荒地、水域,为候鸟营造迁徙栖息环境。”昆明滇池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生态部生态环境工程师阮书鹏介绍,在滇池湖滨各生态湿地中,斗南湿地具有三大特点:因地制宜对地形进行整理,使湿地库容达到13万立方米,将上游洛龙河水质净化厂处理达到一级A标的约6万立方米尾水引入湿地,通过湿地净化3至5天后以优于地表Ⅳ类水质进入滇池,进一步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匠心独运的设计让湿地重现往日美景,成为市民眺望西山风景区的绝佳位置。湿地完整保留了柳堤的历史原貌,柳堤全长2公里,环绕滇池,传承了昆明记忆。“第三大特点是湿地内分布乔木30种,球类植物18种,灌木12种,地被及潜水、挺水植物34种,新种植高大乔木5200株。其中,新引种的1400株水杉成为滇池边一道新的特色景观。”湿地里树木繁盛,菖蒲、芦苇、睡莲等植物点缀于岸边道旁,形成了乔、灌、地被及水生植物呈梯次配置。通过乔灌及湿生植物的优化搭配,鸊鷉、白鹭、黑水鸡、红嘴鸥等10类候鸟成为湿地“常客”。此外,园区内建有6.8公里慢行步道,以及观鸟屋、观景平台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亲水近水空间。
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
实现农灌尾水全收集全回用
近年来,昆明市调整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力治理滇池的农业面源污染。呈贡区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就是其中一个亮点工程。
“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位于马金铺街道红山四条主干道两侧,项目主体含左所村1座生态塘,中卫社区居民委员会、左所村、红山村8条共5025米农灌沟渠。”马金铺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项目高级工程师李蕾介绍。
生态塘位于马金铺街道左所村左所机械闸旁,总占地约5422.86平方米,常水位蓄水深度为2米、水量为4905.1立方米,最低蓄水位为0.6米。“生态塘设置两个进水口,一个设置于南冲河左所机械闸上游,另一个设置于提灌沟。”李蕾解释,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尾水通过1#DN900进水管进入生态塘1段,通过2#DN300进水管进入生态塘2段。1#、2#进水管道上均设置阀门,通过阀门的启闭控制进水或停止进水,管道进水口设置人工格栅,拦截垃圾、浮渣及洪水期大量的泥沙。农田尾水、农田面源污染漫流进入生态塘后,经过水生植物的呼吸代谢作用得到一定的净化。在生态塘2段末端设置硬化沟渠,沟渠内设置机械闸门,通过闸门开启将生态塘净化水通过2根DN700进水管自流错峰排入南冲河,同时生态塘内蓄水可供周边农灌使用。若遇强降雨闸门关闭时,塘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生态塘水从闸门顶面形成甬道溢出流入南冲河,防止由于生态塘水位过高引起周边农田淹水及道路漫水。丰水期、枯水期高低水位交替运行,丰水期高水位运行,有助于生态塘营养物质的净化,枯水期生态塘几乎可截蓄全部面源污染,实现汇水区内农田尾水的收集消纳及净化。生态塘1段、2段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通过生物过程迁移转化,包括植物吸收、自然降解、微生物降解、底质吸附、生物同化作用等实现水质净化。
中卫社区居民委员会、左所村、红山村位于滇池支流南冲河径流区域,农田尾水排水不畅,雨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对该区域的8条灌溉沟渠实施清淤疏浚、沟渠生态化改造,生态沟遵循生态学原理,在保证水土、气土交换和生态结构不破坏前提下,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地形改造,构建稳定生态系统进而实现净化水质和拦截污染物的功能。
“通过生态沟渠的污染物拦截和生态塘的水质净化,片区水体系统实现了整体循环,形成大面积连片农田面源污染控制区。项目覆盖范围内,除极端天气外,基本实现农灌尾水全收集、全回用。”李蕾说。
阳宗海环湖截污工程
筑起入湖污染“拦截网”
环湖截污,是削减入湖污染物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为控制及防止水体污染,提高湖体水质,2016年4月,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启动阳宗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工程,2019年8月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共建成截污干管13.8公里,以及阳宗片区集镇、村庄污水支次管网20公里,工程覆盖阳宗集镇4个村委会(含国土资源学院、明湖湾项目区)及七甸街道胡家庄等21个自然村;实施完成对现有阳宗海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由原处理规模0.5万立方米/日改扩建为处理规模1.0万立方米/日,将原出水水质为一级B标工艺改造成一级A标工艺,截污管网已完成通水,管网服务范围内污水已全部进入截污管,输送至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
2018年,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启动阳宗海环湖截污二期工程建设,主要实施原建设的阳宗海东北段和出湖口至污水处理厂段的管网改造升级建设。工程于2019年12月5日竣工验收,现已投入使用。工程完工后,对阳宗集镇片区14个村小组、七甸胡家庄村、汤池大营村及阳宗海周边已建成项目的污水进行全面收集,有效改善了阳宗大河、七星河等阳宗海入湖河道水质,提升了阳宗海保护工程措施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