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滇池流域已成为“鸟类的天堂”。眼下,正值候鸟迁徙季,滇池周边湿地成了人们观鸟的好去处。滇池流域有多少种鸟类?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何呢?
在《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绿皮书》(以下简称《绿皮书》)宣讲会上,业内人士介绍,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期间,昆明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在开展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调研工作中统计得出,滇池流域迄今共记录鸟类312种。其中,53种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滇池保护治理初见成效
水鸟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介绍,此次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调研是由云南省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立项资助,由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等三家单位的团队承担,2020年3月—2021年10月完成第一期调研工作,形成了《绿皮书》1.0版。
2020年3月—2021年10月调研结果显示,滇池流域迄今共记录鸟类312种,按生态类群划分,水鸟有68种,猛禽共计32种,陆禽共有9种,攀禽共23种,鸣禽182种。水鸟和猛禽在滇池流域鸟类组成中占有较大比例。
《绿皮书》显示,滇池是水鸟重要的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因此,水鸟在滇池流域鸟类组成中占有较大比例。滇池近10年来开展的湖滨湿地建设及生态修复工作为水鸟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水鸟到滇池栖息繁衍,在滇池陆续观察到了多种云南新记录种,滇池水鸟数量呈上升趋势,水鸟物种多样性的提升同时也表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及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滇池水鸟以红嘴鸥、骨顶鸡及赤膀鸭等为代表的冬候鸟数量居多。
近年来观察到多种
云南新记录种水鸟
如钳嘴鹳、铁嘴沙鹃等
滇池流域陆地和市区记录的鸟类中,根据2021年2月5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53种,所占比例较高。
滇池流域记录的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黑鹳、乌雕、草原雕、黄胸鹀、青头潜鸭等5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彩鹗、栗树鸭、棉凫、凤头蜂鹰、黑翅鸢等48种。
滇池流域陆地和市区记录到的鸟类中,依据《中国鸟类特有种》(雷富民等,2006)划分,完全分布于中国或分布区以中国为主的中国特有鸟种有白腹锦鸡、宝兴歌鸫、画眉、灰喉鸦雀、白领凤鹛、滇等6种。
此外,滇池流域鸟类中有留鸟160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51.45%,夏候鸟18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5.79%,旅鸟和冬候鸟75种,占记录鸟类种数的24.12%。
同时,近年来,滇池湿地还相继观察到了多种云南新记录种水鸟,如钳嘴鹳、彩鸭、铁嘴沙鹃、三趾鸥等12种云南新记录种。
北面草海和南面外海
2017年—2018年:面积较小的草海区域,聚集了78975只次的水鸟,而面积较大的外海,仅聚集了27472只次的水鸟。在草海如此高的水鸟种群数量密度背景下,红嘴鸥种群数量达到了70385只次,占草海水鸟数量的89.1%。这也反映了草海区域,是红嘴鸥高度集中的区域,排除红嘴鸥,草海区域的水鸟种群数量为8590只次,水鸟密度为803只次/平方千米,仍远高于外海区域。
从季节动态变化来看,2017年—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8—10月是滇池水鸟数量及种类最少的季节。
11月到次年4月,水鸟的平均数量达到了2818只次,远高于非越冬季节时期1896只次(其中红嘴鸥48只次)的水平。
11月到次年4月,滇池水鸟种类数平均为22种,而非越冬季节,类数平均为15种。
总体来讲,越冬季节(11月—次年4月)滇池水鸟数量及种类均高于非越冬季节(5月—10月)。
东大河湿地
这里是水鸟种类最多的湿地,该湿地占地面积约5429亩,是昆明第一个按照原国家林业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开展建设的湿地公园。在该湿地2012—2013年、2017—2018年分别记录到水鸟23种和24种,是滇池所有湿地中记录到水鸟种类最多的湿地,该湿地可作为滇池水鸟保有的重要典范区域。
5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
草原雕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级:易危(VU)。
全长75厘米,翼展180厘米。雌雄鸟相似,羽毛颜色变化较大,从暗褐色到土黄色。单独在开阔原野、草甸或农田飞行翱翔,捕食野兔、鼠类和其他小型脊椎动。草原雕在滇池流域为少见冬候鸟或过境旅鸟。
黑鹳
别名乌鹳、锅鹳、老鹳,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级:易危(VU)。
体重3—3.4千克,是全长107厘米的大型涉禽。栖息于湖泊边缘沼泽地及田坝区域,以鱼类和水生昆虫为食,秋季11月迁来云南越冬,翌年3—4月离去,滇中地区过去较为常见,现在数量极少。
乌雕
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级:濒危(EN)
全长约60—70厘米,翼展150—180厘米。雌雄鸟外形相似。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草地,偶见于林缘生境,偏好在水边、河谷、沼泽等附近活动。捕食鼠类、野兔等动物,也会在空中攻击野鸭和鸥类,乌雕在滇池流域为罕见鸟种。云南大学王紫江教授在滇池六甲湖滨带草地上采集过1只标本。
黄胸鹀(Wú)
国家I级保护动物,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级:濒危(EN)
全长13.5—15.5厘米,体重12—22克。在云南为冬候鸟或过境旅鸟,活动于稀树草坡、河谷、农业耕作区,偶见于森林缘和竹林。在越冬地常结成小群活动觅食,以杂草种子为食。曾经为中国最常见的农田鸟类,但因捕捉食用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改变,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21年2月5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蚁、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青头潜鸭
雁形目,鸭科,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数量仅1000只左右,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堪称“鸟中大熊猫”。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好转,青头潜鸭在云南境内如大理洱海偶有记录,2021年初青头潜鸭首次出现在滇池,年底再次现身于滇池东大河湿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