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完成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云南有一级地类湿地3.98万公顷,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等。湿地鸟类种数占全国的70%。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记者近日采访了两位云南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田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听听他们的观察和观点。
记者:云南近年来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田昆:到目前为止,云南设立有国际重要湿地5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湿地公园19处。这些湿地为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的休闲活动创造了空间,切实改善了当地生态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自2014年实施以来,为云南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法律保障。
李维薇:在云南,湿地保护从来不仅仅是政府和科研机构的事情。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从业者展开行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目前,全省多个湿地公园都开展了种类丰富的科普活动,吸引孩子、家长和游客参加。昆明的宝丰湿地和玉溪的抚仙湖湿地就是很好的例子。
记者:云南经验对其他地方进行湿地恢复、保护有何借鉴意义?
田昆:科学研究在促进云南湿地保护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7年成立以来,位于昆明、依托西南林业大学建立的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湿地监测、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此外,西南林业大学还专门成立湿地学院。作为国内首个专门从事湿地研究的学院,该院目前已招收50多名学生在读。
李维薇:近年来,全球学界内对湿地的定义已经扩大。例如,我国拥有的湿地类型不仅限于沼泽,还包括湖泊、河流、近海与海岸、人工等共5类34型。换句话说,现在人们比以往更容易接触到湿地,尤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以昆明的滇池和翠湖为例,它们已成为展示湿地、动植物和人类如何和谐共处的典范。去年,我们与翠湖公园合作,用漂浮板在水面上搭建了一个小型“鸟岛”。这样,不同的鸟类就可以更好地生活在市区。云南在湿地保护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希望更多民众能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