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了解到,进入6月,受高温、蒸发量大、入湖水量减少和雨季径流冲击影响,大规模蓝藻水华发生概率增加,6月下半月滇池开始出现轻度—中度水华。
为做好2023年度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昆明滇投公司”)划分滇池蓝藻水华40片水域,按照“一片一策”进行应急处置。截至6月26日,已累计投入各类蓝藻打捞处理、应急处置设施设备128台套,收集处理富藻水1404万立方米。
形势严峻
规模化蓝藻水华
发生风险大幅升高
近5年来,滇池全湖水质总体保持Ⅳ类,但由于滇池仍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蓝藻水华周年性发生、季节性富集现象仍然存在。2023年,滇池受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生态补水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发生规模性蓝藻水华的形势较为严峻。
专家分析,滇池仍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蓝藻水华周年性发生、季节性暴发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鉴于近年滇池生态补水不足、气温偏高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发生规模性蓝藻水华的风险依然存在。
《2023年滇池蓝藻水华趋势预测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滇池蓝藻水华总体发生程度相比去年将较为严峻,滇池尤其是草海湖区发生蓝藻水华的频次会比去年有所增加。受气候和降雨等因素影响,4月、11月和12月发生大规模水华的概率不大,但需防范零散微囊藻、浮丝藻、束丝藻和鱼腥藻等水华;由于草海风浪较小,4月下旬至9月为草海蓝藻水华防控重点时期;5月下旬至10月则为滇池外海蓝藻水华的重点防控时期,这两个时段内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的概率相对较大。
进入6月,随着雨季来临,滇池入湖污染负荷加重,且上游旱情严重降水偏少,蓄水比往年同期减少,滇池水污染防控压力加大,规模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大幅升高,滇池蓝藻水华防控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同时,滇池近岸水位较低,机械除藻设备无法进入,蓝藻清除难度大。由于今年水位偏低,滇池东北部、北部近岸水域水较浅,有些区域水深低于0.4米,蓝藻在浅水水域富集后,蓝藻处置船、除藻车等设施难以进入,无法开展移动式高效清除工作,导致近岸带水体蓝藻堆积,加大了水华应急处置的难度。
原因分析
雨季污染负荷增加
易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
滇池蓝藻水华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对此,相关专业人士表示,滇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常年光照充分,气温也非常适宜藻类生长,加之水体富营养化,一直以来,成为我国蓝藻水华发生较为严重的湖泊之一。
随着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近年来滇池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水体依然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的季节性增长难以避免,水体叶绿素a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蓝藻水华仍然会周年性发生,季节性富集。2023年1—5月,滇池仅发生零星水华。进入6月,受高温、蒸发量大、入湖水量减少和雨季径流冲击影响,滇池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浓度升高,蓝藻生物量也大幅增加,大规模蓝藻水华发生的概率增加,6月下半月开始出现轻度—中度水华。
根据历年数据分析,每年滇池蓝藻水华最为严重的阶段为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随着雨季来临,滇池入湖污染负荷增加,促进藻类增殖,易发生大规模蓝藻水华。此外,进入夏季,滇池水温较高,水体中总磷等营养盐的增加,会促进藻类的生长,受风力风向影响,蓝藻易在近岸水域富集。
生态补水不足、水环境容量下降也是滇池蓝藻水华发生的原因之一。今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际调水量17524万立方米,除去城市供水5731万立方米,实际补给滇池水量仅为11793万立方米。加上今年气温偏高,平均每天蒸发200万立方米水量,滇池水位持续下降。到6月11日,滇池外海水位下降到1886.78米,滇池外海蓄水量下降到13.74亿立方米,为近10年来的最低水位和最小蓄水量。
由于湖泊水位较低,在风浪扰动下,近岸浅水区域底泥扰动释放有机质、氮和磷等物质的风险加大,会促进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氮和磷等指标升高。
2023年6月,滇池水温比2022年同期高1.6℃,水体中浮游藻类生物量大幅升高。以外海为例,藻生物量较5月升高了90.5%至263.3%,外海多数点位藻密度超过2亿个/升。藻类生物量增加,在风浪减弱的状况下易上浮形成蓝藻水华。
防控措施
划定40片水域处置
增加人工作业力量
为做好2023年度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2023年3月,昆明市编制了《2023年滇池蓝藻水华趋势预测分析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4月,市政府印发《2023年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方案》,昆明滇投公司编制了《2023年度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水华日常防控及应急处置预案》《滇池蓝藻水华40片水域“一片一策”应急处置预案》,细化蓝藻应急防控处置措施。截至6月26日,昆明滇投公司累计投入各类蓝藻打捞处理、应急处置设施设备128台套,累计收集处理富藻水1404万立方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重点水域浮藻聚集强度。
此外,进一步强化现有藻水打捞处理设施设备调度运行。龙门、虾坝河2座大型藻站保持24小时满负荷运行;2艘大型藻船、6艘中小型藻船、6台中小型藻车,加强藻水拦截、导流、聚集措施,延长作业时间,提高藻水收集处理效率。每天可收集处理富藻水9.8万立方米,基本覆盖15片重点近岸水域。6月26日,已收集处理富藻水7.68万立方米,产生藻泥141吨,运行值守人员202人次。6月27日截至12时,已收集处理富藻水6.43万立方米,产生藻泥110吨,运行值守人员242人次。
进一步优化调度现有蓝藻应急处置力量。围绕草海新河湾、坝河湿地近岸水域,外海海埂公园、海洪湿地、星海湿地、王官湿地、斗南湿地、江尾村、海晏村等9片水域,进一步优化调度6艘加压控藻船、2艘曝气控藻船以及水体推流等应急处置设备,尽可能减少蓝藻水华堆积面积、时间。
针对大量浮藻发生在近岸浅滩区域,藻车、藻船等机械化设备难以抵近发挥功效的问题,6月27日紧急增加人工作业力量,实施人工拦藻、捞藻或冲藻作业,尽可能避免浅滩区域蓝藻水华堆积。调集投入工程船舶8艘、作业工人40人、冲藻小型水泵30台开展人工作业和应急处置。
下一步,将持续开展蓝藻水华动态跟踪监测。在滇池重点水域,每日开展持续蓝藻跟踪监测,实时监控水温、pH值、湖流、风力风向等指标,每周开展滇池藻类群落结构变化的监测工作。同时,利用滇池重点区域的监控、无人机等设备,实时监测水面蓝藻水华分布情况,及时掌握和预测蓝藻水华发生、分布动态;依托滇池蓝藻监控预警系统平台,通过监测数据分析与模拟,每周实时发布蓝藻藻情预警信息,并及时解译当天卫星遥感数据,形成滇池水华遥感监测报告,为滇池蓝藻监测、预测与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各级水质监测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滇池水质变化状况,共享蓝藻水华信息。同时,结合日常巡查等工作,对发现的藻情进行及时反馈,及时通知责任单位进行处置。
此外,继续加大滇池蓝藻水华的日常清除、打捞力度,提升机动处置能力,发现蓝藻水华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力求做到重点水域零散水华的“日聚日清”,同时保障藻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